拓綠色伊斯蘭商機 香港強化金融中心深廣度

綠色金融

近年國際紛爭不斷,香港社會面臨前所未有挑戰,都令不少人擔心外資從香港流走,打擊金融業發展。有學者認為,中美關係緊張,暫時未對本港金融業構成顯著影響,但今後若要進一步鞏固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必須在產品及服務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加強,例如近年金融界的投資新興主題綠色金融,又或是伊斯蘭金融產品都有發展潛力。

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教授認為,香港作為中國連接國際市場的窗口,海外資金既想通過香港進入內地;與此同時,內地資金亦有需要透過香港投資海外。「你有錢在中國,(投資)房產、貨幣、股票也好,其實全部都在中國境內,Country Risk(國家風險)都一樣,所以內地(資金)也希望有多元資產配置。」

洪為民
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教授認為,綠色金融近年愈來愈受關注,大灣區本身於環保、或是綠色債券等項目都有不少機遇,值得當局研究。

洪教授表示,一直以來,香港金融市場於不少範疇表現突出,如新股集資能力、保險、資產管理服務等等,都已發展相當成熟;但他認為本港金融市場在產品種類仍較為單一,偏重於股票。他舉例,綠色金融近年愈益受金融界注視,大灣區本身於環保、循環經濟、又或是綠色債券等項目都有不少機遇。另外,有如數字資產,包括NFT(Non-fungible Tokens,非同質化代幣)等等,其實都值得有關當局加快研究,推動業界發展。「好多資本希望有多啲不同產品,係量化寬鬆下,尋找如何更安全去管理部署(資產)。」洪教授說。

根據氣候債券倡議組織及滙豐銀行合作發表的最新報告(表一),2020年全年香港綠色債券發行金額達20.9億美元,按年雖減少18%,惟在港進行的綠色融資宗數創新高紀錄,全年共有15宗符合國際定義的綠色債券和1宗綠色貸款,反映香港去年面對疫情,發展綠色金融仍有不錯表現。

去年全球綠色融資2690億美元

現時,整個金融界、世界各地的監管機構都提倡綠色金融或可持續投資,即透過投資,為環境和社會帶來正面效益。ESG(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或社會責任投資都成為業界熱話。資料顯示,去年全球發行的綠色債券及批出的綠色貸款已達到2,690億美元,至於股市方面,投資者透過「ESG指數基金及交易所買賣基金」支持綠色企業,2020年底此類指數基金及交易所基金亦達1,870億美元。

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基準學會創辦人龐寶林指出,即使歐洲於發展ESG起步較早,但由於標準乃國際一統,中國、以致香港仍有機會急起直追。例如香港便是全球首創,要求上市企業每年提交ESG報告,以讓投資者了解該公司在持續發展及綠色事業上的表現,再做投資決定。

龎寶林
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基準學會創辦人龐寶林指出,即使歐洲於發展ESG起步較早,但由於標準乃國際一統,中國、以致香港仍有機會急起直追。

龐寶林表示,目前中國相當重視ESG的發展,因而帶來龐大的市場機遇,令本港企業有足夠時間作長線規劃,即使短期回報或不顯著,但未來商機處處、加上企業品牌地位提升,亦間接降低融資成本、長線回報可觀。「ESG,最重要是如何聯繫到你的企業盈利模式、同時要注重持久性、透過推動(企業)生態系統改變,自己慢慢發展……因為市場大,你不用心急。」

綠色金融
目前中國相當重視ESG的發展,因而帶來龐大的市場機遇,令本港企業有足夠時間作長線規劃。
綠色金融

須加強伊斯蘭金融教育及人才培訓

除綠色金融外,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教授建議,香港可加快發展伊斯蘭金融產品。「其實還有一個好大市場,就是伊斯蘭金融市場,其實涉及很多資金、但我們未做得太多,始終香港人對伊斯蘭的文化及認識不多。」

莊太量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教授建議,香港可加快發展伊斯蘭金融產品,亦可研究讓一些東南亞如馬來西亞的企業來港上市。

香港先後於2014年、2015年及2017年發行三批美元伊斯蘭債券,並同時於香港交易所、馬來西亞的BursaMalaysia及杜拜的Nasdaq Dubai上市。莊教授指數次發行伊斯蘭債券市場反應其實不錯,未來可於教育及培訓人才著手,培訓熟悉伊斯蘭文化及金融的專業人才、加強投資者對相關金融產品的認識,才能推動伊斯蘭金融產品在港發展。

莊教授亦建議可研究在港設立不同的股票交易市場,專門容許一些東南亞企業來港上市,要求條件可相對寬鬆。例如可以馬來西亞作為試點,因當地亦不乏優質企業,希望借此吸引更多元化的資金來港,完善本港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

全球及香港綠色金融最新發展

.2020年全球發行的綠色債券及批出的綠色貸款已達到2,690億美元
.投資者透過「ESG指數基金及交易所買賣基金」支持綠色企業,至2020年底此類指數基金及ETF亦達1,870億美元
.香港交易所首創要求上市公司必須每年提交ESG報告,讓長線投資者可透過ESG報告了解該些公司在持續發展及綠色業務是否合符綠色標準

金管局與國際金融公司簽署綠色金融合作協議

國際形勢轉變短期 無損香港金融中心地位

綠色金融
有學者認為海外資金始終需要香港作為進入內地市場的踏板,相信香港於國際金融市場的地位短期來不會受影響。

近年中資大舉進軍香港,影響力與日俱增,加上中國與西方社會關係趨緊張、以及本地社會形勢變化,令人擔心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日漸褪色,僅成中國其中一個金融中心。不過,有學者認為海外資金始終需要香港作為進入內地市場的踏板。香港於國際金融市場的地位相信短期不會有任何變改。

「全世界最大增長市場便是中國,汽車、電動車市場、人口、中產階級也是……美國市場是很大,但講增長是(和中國)無得比。」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基準學會創辦人龐寶林指,中國市場增長可觀、市場龐大,外資不會貿然放棄。而香港一直作為西方進入內地市場的窗口,行普通法制、具備各類專門人才,慣於西方社會溝通,這些優勢不會一時便消失。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亦指,中美關係緊張,但未見對本港金融業構成太大衝擊,諸如股票成交繼續增加,亦不見有顯著的資金流走。至於有指中資勢力愈來愈大,他則指香港金融市場的資金持份者仍相對國際化。「(在香港)百幾家銀行都是外資,買家都來自全世界。」莊說。

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指出,即使愈多中資企業在港掛牌,也不代表香港金融市場失去國際性質,一如以往本地金融市場以香港資產為主,但資金其實來自全世界。他認為中美關係緊張,美國甚至對若干中港官員進行制裁,或多或少對香港金融市場有影響,但對國際資本來說,始終要同中國要維持關係。

他續稱,只要中美維持「鬥而不破」的關係,香港作為中間點,某程度來說或帶來機遇,例如或有更多企業考慮政治風險,選擇從美國回流香港上市。「除非去到(美國)不准中國用美元交易。那對香港影響便很大,但若去到這地步,美國自己損失其實都很大。」洪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