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務優惠助力ESG發展 強化港綠色金融中心地位

隨着氣候變化成為全球關注的環保議題,市場對環境、社會及管治(ESG)的投資亦趨之若鶩,推動以ESG為導向的綠色金融快速增長,去年香港發行的綠色融資規模較2020年增長三倍。為了把握ESG機遇,業界建議港府可向上市公司提供稅務優惠及開支補貼,以吸引更多新股赴港上市,強化本港綠色金融中心的地位。

香港於2014年出台新修訂的《公司條例》,自此ESG成為香港上市公司必須披露的信息, 在港府及商界多年努力下,迄今香港已成為亞洲區重要的綠色金融市場,去年香港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務總額(包括債券和貸款)達566億美元,單計綠債發行量為330億美元,為亞洲區同類債券發行的三分之一。

香港投資者關係協會主席陳綺華指出,政府若進一步推動ESG發展,宜向上市公司在綠色金融方面提供多類優惠,如適量減稅、補貼支出等。她認為政府可以走多步,盡量方便企業上市,多加溝通協調,希望借此爭取更多新股到港掛牌。

陳綺華認為,過往基金界九成時間用來關注上市公司業績,現在卻有一半時間了解ESG相關的企業管治,因為投資者放眼公司未來,所以更關心可持續性發展。她分析,上市公司要做好ESG或發行綠色債券,過程中有很多額外支出,如聘請機構進行綠色認證、行政、溝通協調等方面,若政府或港交所肯擴大稅務優惠則更佳。

香港投資者關係協會主席陳綺華指,上市公司要做好ESG或發行綠色債券都有很多額外支出,希望政府或港交所擴大稅務優惠。

中企發人幣綠債 可推廣人民幣應用

香港品質保證局自2018年1月開始為綠色金融發行者提供第三方認證服務,至今經局方認證的綠色金融工具發行額已逾4,000億港元。該局主席何志誠指出,近年香港綠色金融市場倚靠很多中資機構撐起,包括百度、中銀、建行等,加上十四五規劃申明綠色政策,相信香港可以發展成不錯的「中心」。

香港理工大學尚乘金融科技中心總監唐憲生教授亦認為,現時ESG成全球投資的主旋律,中資企業可趁機在港發行綠色債券,並以人民幣計價,有助促進人民幣在香港應用。此外,他亦贊成港股可以人民幣交易,引伸至保險產品亦應如是,如此便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儘管商機在前,何志誠認為整個社會要配合,目前最需要的是ESG專才、資源及制訂相關守則,政府有需要帶頭做起。他指出,大機構資源充裕,可特聘ESG專才向港交所提交報告,但很多中小企亦重視ESG,卻不知道從何入手。他說,局方希望參考多國標準,制定指引,以便認證綠色債券等產品,讓投資者放心參與。另一方面,局方亦舉辦課程及講座,協助業界分享最新信息,以滿足ESG指標,「令業界齊齊向前行。」

一般而言,企業的ESG指標評分愈高,抗逆表現相對強韌,但受人詬病的是ESG指標卻欠缺清晰的統一標準,容易誤導投資者。

香港品質保證局主席何志誠工程師認為目前最需要的是ESG專才、資源及制訂相關守則,政府應帶頭做起。

Tesla剔出標普ESG榜 被批評分欠標準

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教授指出,目前ESG定義太含糊,評分缺乏統一標準,加上不同人對不同企業行為有不同的道德判斷及期望,也導致有不同ESG評級。例如電動車製造商Tesla在「環保節能」上取得高分,卻因「社會」上未能照顧好員工,以及偏低的「企業管治」評分,導致整體ESG評級欠佳,被剔除於標準普爾ESG名單之外,但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卻可榜上留名,反映部分ESG指標較主觀。

近期歐美監管機構除加強環保法規外,也着手整頓投資界內「漂綠」行為,針對一些投資產品組合有否濫用ESG準則或誤導投資者,或未有通過所謂的ESG測試,因此金融機構及企業需要注意相關法律風險正在上升。

他說,要衡量一間公司的表現,除ESG外,也涉及企業目標、領導、文化、策略、風險管理及創新等因素,沒有簡單的評分方法可以概括,而要用類似「平衡計分卡」的方式,多層面(包括財務與非財務指標)來衡量。

何順文並提醒投資者,ESG投資不一定帶來短線溢價回報,但會較穩陣和平衡。簡言之,投資ESG好的公司就是願意犧牲短期回報,以換來企業長期可持續性的價值增長和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教授表示,要用類似「平衡計分卡」的方式,多層面來衡量一間公司的表現。

金融業人才豐沛 香港具相對優勢

事實上,ESG只是香港眾多能捕捉商機的範疇之一。作為大灣區的金融中心,香港在保險業、財富管理,甚至國際事務都有豐沛的人才庫,唐憲生形容這是香港的相對優勢。

唐憲生指,香港很熟習人壽、航運保險等範疇,當中航運保險可應用於大灣區的機場及港口,但要小心如何與當地業界做到協同效應,而不是惡性競爭。他又指,香港與大灣區之間有很多跨境來往,例如物流司機等,亦有部分香港人在大灣區居住,當中保險需求大,香港保險業應研究如何提供一站式保險服務,方便經常往返大灣區的人士。

雖然唐憲生承認兩地法律差異是挑戰,但換個角度看亦是商機,如香港律師行可同時學習普通法及大陸法,不論是協助國際或香港企業進入內地,抑或幫助內地企業經香港「走出去」,都能夠做好「超級聯繫人」角色。

香港理工大學尚乘金融科技中心總監唐憲生教授認為,香港熟習的航運保險範疇可應用於大灣區的機場及港口。

集拍賣行與金融之長 港有望成亞洲藝術品交易中心

自從兩大國際拍賣行巨頭佳士得和蘇富比先後於1999年及2001年將亞洲總部移師香港後,香港逐步發展為亞洲區的藝術市場中心,去年更超越倫敦,成為紐約之後全球第二大當代藝術拍賣市場。

本身積極參與藝術金融多年的香港經濟師學會會長郭德心認為,若香港能乘此優勢,結合藝術品交易與金融配套,將可打造出藝術金融資產管理新領域,例如成立藝術資產管理基金,他相信要超越歐美成為世界第一藝術品金融中心的夢想並非遙不可及。

他說,在中國發展成熟階段發展藝術金融,內地藝術品增值稅可以抵稅,對中國公民藝術品金融發展市場至關重要。

香港經濟師學會會長郭德心指,若香港能結合藝術品交易與金融配套,將可打造出藝術金融資產管理新領域。

觀摩內地藝術鑑賞經驗 提升本地專業水平

粵港澳大灣區經貿協會榮譽顧問吳克儉表示,過往在港拍賣的藝術品有六成都來自中國內地,香港有需要加強對內地藝術品的品質鑑定專業水平,例如設立藝術金融學院, 培養藝術金融的專才,才能捕捉這方面商機。他說清華大學開辦藝術品鑑賞及投資的課程,香港可以研究如何借鑑內地鑑賞的學術經驗,提升本港藝術金融的專業水平。

粵港澳大灣區經貿協會榮譽顧問吳克儉建議,香港可以研究如何借鑑內地鑑賞的學術經驗,提升本港藝術金融的專業水平。

目前藝術金融包含鑒賞、文物鑒證、藝術品評估.保險抵押和拍賣等多個領域,吳克儉指出,藝術品借貸的操作有如飛機租賃,當收藏家購入價值幾十億元的藝術品,只存放家中孤芳賞,便失去供大眾鑑賞的樂趣,如果借與博物館公開展覽,並收取一定費用,這些都是藝術金融的範疇,不一定局限藝術品的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