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數碼科技 融入大灣區 鞏固港國際金融中心優勢

香港向被喻為國際金融中心,但面對網絡新世代的到來,金融市場生態正急劇轉變,尤其金融科技產品日新月異,不但顛覆傳統金融產業,同時催生新興的金融服務,當中有危也有機。有學者認為,香港擁固有優勢發展金融科技,只要加快推動社會數碼轉型、完善各方面基建配套,再配合大灣區的龐大市場,人才資金匯聚,必能進一步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理工大學尚乘金融科技中心總監唐憲生教授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指出,數碼轉型是全球金融市場的不可逆轉大潮流,香港要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能抱守於傳統框架。「要將一個傳統國際金融中心,變成數字國際金融中心, 這樣的Smart Economy(智慧型經濟)才更有意思。」

香港理工大學尚乘金融科技中心總監唐憲生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尚乘金融科技中心總監唐憲生教授認為,香港可以利用本身強項,結合內地市場優勢,達成雙贏局面。

唐教授續稱,不單是金融業,其他配套如物流、港口管理都要重視數碼化,目的便是要建立一個數碼生態系統。但與此同時,亦要注意推動金融科技也不是「唯快不破」:「我們自然要鼓勵金融科技創新,但都要注意金融穩定,以及保障投資者權益作出平衡。」

內地數碼經濟發展迅速,去年增速更是GDP的3倍多,有學者認為香港需急起直追。

鼓勵科技創新 保障投資者權益

近年中國數碼經濟規模高速增長, 成為支撐內地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 去年數碼經濟佔內地GDP比重高達38.6%,增速更是GDP增速的3倍多,不少評論都說內地發展一日千里,難免有香港給人比下去的感覺。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指出,當內地都試行數字人民幣時,香港連監管加密貨幣都未有定案,尚有改善空間。

不過,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指出,香港於個別範疇例如電子支付的發展亦相當成熟。例如政府「派錢」、派發電子消費券等亦多包含金融支付成份。不過他亦坦言香港仍有很多範疇做得較為滯後,例如區塊鏈、又或近期大熱的加密貨幣等。「當內地都出數字人民幣時,香港連對監管加密貨幣都未有定案,還有很多空間可以做。」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圖)近期派發電子消費券,冀提振香港經濟增長,外界估計此舉亦有助推廣本地金融科技。

很多範疇做得較為滯後,例如區塊鏈、又或近期大熱的加密貨幣等。「當內地都出數字人民幣時,香港連對監管加密貨幣都未有定案,還有很多空間可以做。」

香港科技園公司電子、信息及通訊科技群組高級總監楊天寵亦指,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具備健全的多元化金融體系及與國際接軌的嚴謹金融監管制度, 為全球市場具廣泛認受。科學園一直致力推動金融科技新時代下的跨行業創新協作,在區塊鏈、支付技術、人工智能、監管科技等方面加強創新應用,創建『金融科技』生態圈,助香港逐步邁向領先全球的金融科技中心。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
香港科技園公司電子、信息及通訊科技群組高級總監楊天寵表示,香港在大灣區發展中是連接內地及海外市場的重要窗口。

中國對外經貿活動頻繁,但內地法律制度與海外市場迴異,而香港一直扮演貨物及資金進出中國的中介人角色,為內地及外資企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

本地金融機構進軍大灣區市場時,文化差異對本地業者構成很大挑戰,但可以善用其將內地市場向外發展的能力。

數碼科技受法規限制非無遠弗屆

唐教授認為,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最重要是利用已有的強項,這包括香港的集資能力,奉行普通法,整體法規亦完善,有大量專業人才聚居。另一方面,內地有技術優勢,市場規模龐大,兩者可以合作,達成雙贏局面。而前提是兩地政府要研究如何盡量消除現行的法規障礙。「數碼科技本來是無遠弗屆,但實際上有很多界限,始終(兩地)沿用不同法制。」

方保僑亦認同,香港推動金融科技發展,優勢在於本身固有制度、以及作為中國連接國際市場的窗口角色,情况就如以往從事進出口貿易,現時則轉向金融市場,扮演「資金進出口」的角色。然而,香港本身市場規模太細,於個別金融科技範疇難成規模效益,開拓內地市場亦因此成為香港未來發展的方向。

另外,方保僑表示,在法規監管上必須盡快與時並進,對各項科技應用進行規範,既能令業界能有清晰的法例框架,亦有利於培育專門人才。「你並未將之納入法律框架下,其實好難去搞。即使有一個可以教的教材,都未必做得到。」

中國人民銀行於北京的總行大樓
香港向為中國連接國際市場的窗口,現時正好扮演金融業「資金進出口」的角色。圖為中國人民銀行於北京的總行大樓。

大灣區成香港數碼經濟試驗場

自2017年初國家將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以大灣區逾7,000萬人口及16,793億美元的生產總值計,與東京灣區及紐約大都會區等灣區規模均可相提並論,香港作為區內國際金融及貿易中心,大灣區自然成為香港發展數碼經濟的最佳試驗場。

香港理工大學尚乘金融科技中心總監唐憲生認為,大灣區市場會是一個很好的試點,讓兩地政府研究如何在不同貨幣及制度作出協調,促進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的互通。例如於區內可研究設立統一的監管環境,始終數碼轉型是跨行業技術。「真心搞創新的人都好混亂,呢度敲門,嗰度敲門。」唐教授認為長遠兩地互相協調,盡量統一監管框架,對推動本港金融科技發展實屬必要。

問及香港金融界進軍大灣區的優勢時,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指出,本地金融機構進軍大灣區市場,難免會涉及文化差異,對金融從業員亦是很大挑戰。「當然純綷睇內地市場,你未必夠內地人爭,但(本地金融機構)有將內地市場向外(國際市場)發展的能力。」他指香港要進入內地,同樣內地亦要開拓國際市場,香港金融業正好能充當聯繫人的角色。

香港科技園公司電子、信息及通訊科技群組高級總監楊天寵則認為,香港在大灣區發展中擔當重要的角色,是連接內地及海外市場的重要窗口,可以進一步連結大灣區,與不同城市加強合作,而香港科學園則在大灣區擔任「引進來、走出去」的角色,引進內地及海外的科技企業家到來發展,發揮香港的國際優勢,同時幫助內地企業透過「一帶一路」之機遇,發展區內市場。